推进供给侧改革 打造产业升级版

近年来,谷城县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要素调整、实现“换道超越”的重大机遇,多方发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建设全省工业强县和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实现了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提升。

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供给主体

坚持把扩投资、壮产业、育龙头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抓投资扩总量。“十二五”期间,该县实施重点项目10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855.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6倍;招商签约项目580个,投资总额1613.1亿元。成功引进法国威立雅、浙江超威电池、顺丰、红星美凯龙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落户谷城。连续四年荣获全省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奖。

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的产业体系。该县建立了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三大工业循环产业链,去年再生资源产业实现产值381.8亿元。推广“种养结合”“农工复合”“农旅复合”三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去年全县接待游客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亿元。谷城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节点,跻身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湖北省旅游强县。

育龙头壮支撑。去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过亿元企业、过十亿企业分别达190家、130家、13家,有上市企业1家、股权托管企业14家、全国民企500强1家、全省民企百强2家、全市民企百强26家。骆驼集团、三环车桥、三环锻造、湖北金洋4家企业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市场供给质量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充分激发供给侧新动力。在技术创新上,该县坚持高起点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和高新设备,走引进、消化、创新、改造的发展路子。全县纺织行业智能化设备达40%以上。金耐特设备智能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金洋公司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环车桥、三环锻造达到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

自主创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扩张科技产业规模。全县创办研发机构28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三环车桥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先进工作站。

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延伸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实现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以骆驼集团为龙头,形成涵盖传统铅酸蓄电池和新型锂电池的全国重要电池基地;以金洋公司为龙头,形成以再生铅、再生铝为基础的再生金属加工回收基地;以三环车桥、三环锻造为龙头,形成200万套底盘系统产品配套能力,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三环锻造公司通过产品创新,抢占了行业制高点,连续两年成为戴姆勒奔驰公司全球优秀供应商。

品牌创新,重点扶持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着力培植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全县共创建湖北省名牌产品10个,注册商标总量1187件,培育中国驰名商标6件、湖北省著名商标14件、襄阳市知名商标53件,“三品一标”认证22个。谷城制造品牌享誉全国。

降低企业成本,优化社会供给环境

坚定不移地把降成本作为供给侧改革重要措施。组建行政审批局,实行“三集中三到位”,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85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在襄阳市率先实行企业市场主体“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是全省率先公布行政权力清单的县市。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整合金融资源,建立公众金融服务中心,开展助保贷、政银保特色基金池贷款等业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深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正全茶油、金耐特等14家企业分别在上海、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总量居襄阳各县市第一。

扶持双创,引导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2015年,全县新增创业主体1.2万个,新办微型企业3682家,市场主体发展增幅全市第一。大力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培育计划”,引进两院院士6人、专家38人、团队7个,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补齐发展短板,培育持续供给动力

坚持把补短板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培育持续供给动力。

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该县按照城市建设精品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服务民生优质化要求,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深刻变化、城市品位全面提升。

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该县深入开展“绿满谷城”行动,扎实推进全省林业生态示范县建设,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全部绿化,新建绿色示范村100个,30个村成为全省绿色示范乡村,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72%。

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山、南河成为国家级生态镇,石花入选十大荆楚最美乡镇,石花镇平川村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小坦山、堰河成为全省绿色幸福村,西湾等10个村成为全省宜居村庄,小坦山等5个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深入实施蓝天碧水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大气、水污染治理,禁止秸秆露天焚烧,扎实开展城乡垃圾治理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全县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村级卫生组织“网底”建设全面加强,新改建标准化卫生室227家。公共文化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配套完善了县、乡、村、中心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10个乡镇文化站提档升级,建成综合文化大院107个、规模文化中心户210多家,成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