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扶贫造血 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

今天是全国扶贫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两年,全市上下戮力同心、卯足干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民生工程,聚焦堡垒、攻坚拔寨,变输血为造血,以扎实高效的工作,助力群众脱贫奔小康。

挪穷窝,拔穷根。去年,贫困户闵柱从赵湾大山里搬到了莫家河易地搬迁居民点。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身有残疾的他做起了电商。但头疼的是业务越做越大,发票却越来越难解决。“没有发票的话,很多大单都接不了,今年都有好几个,有个定2500双的,就是因为发票没谈成,价格都谈好了。”

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胜负手"就在能发展。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脱贫工作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闵柱和谷城电商产业园拉起了手。有正规企业做后盾,闵柱的发票难题迎刃而解。

谷城县赵湾乡乡长尚安礼说:“让老百姓怎么把心聚在一起,这也是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们通过就业培训,让他掌握技能,再组织一些联欢活动,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让山里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享受社区的服务。”

一手抓集中安置,一手抓产业扶贫。今天,全市一千多个易地搬迁安置点,五万六千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彻底从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恶劣环境中走出来, 投入到茶叶、乡村旅游、特种养殖等村组主导产业生产中,靠自己双手脱贫的贫困户,幸福感、获得感更强。

几年前,南漳城关镇大河村居民孙华东因病返贫,成了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如今,老孙已拥有了自家的香菇基地。“最开始是8000袋,现在发展到15000袋,去年除去成本费用加上人工费用,纯利润是一袋3块钱。

在南漳,贫困户种植的每袋香菇菌棒,都会得到1块钱补助。村集体还利用扶贫资金,就近为贫困户们搭建香菇生产场地。政府贴心的帮扶,助力孙华东们用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国家政策这么好,有这么好的政策,你自己再不努力,那肯定是不行。”孙华东说。

南漳县扶贫办主任刘祥云说:“县政府拿200万建立防贫保险基金,对于我们全县,按照农业人口的10%,每人50元,一共投入200万元的防贫保险,对于因病、因贫、因学、因灾致贫的农户, 我们用防贫保险来保证他不会返贫。”

统计显示,到2018年年底,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2.3万户、37.5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9万户、3.9万人,贫困村从346个降到如今的37个。全市综合贫困发生率,更是从2010年的15.1%,下降至今天的1.06%。今年4月,南漳和保康、谷城三县一起经省政府批准,正式脱贫"摘帽"。

市扶贫办主任杨富杰说:“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补齐义务教育有保障短板,补齐基本医疗有保障短板,补齐住房安全有保障短板,补齐饮水安全有保障短板,确保全市剩余的37个贫困村、3.9万人在今年年底全部脱贫出列。”

全媒体记者:张晋

通讯员:张萌、谷城台 、南漳台

编辑:苏琦琦 / 校对:孟子君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