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略

2019年9月20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财政厅联合授予南漳县“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并被评定为优秀等次。至此,南漳县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打造山水文化名城,培育出的一朵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彰显南漳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花完美盛开。

南漳县委书记王鹏表示:“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城市品质的核心。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

自2016年1月南漳获得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南漳这座拥有3100多年历史的文明山城便拥有了更多可供描摹的空间。

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具有南漳特色、全省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南漳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县镇联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如今,南漳基本构建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60万南漳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拥有文化获得感,诗意栖居在这座幸福之城。

向幸福出发,朝小康迈进,让文化雨露惠泽城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绿色之城”的南漳县,正在成为一座新崛起的“文化之城”。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南漳模式”

南漳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100年前就出现了人类文明的足迹。

一座以“华夏第一长渠”而扬名世界的历史地标,一座让人们联想起“三国故事源头”“荆楚文化发祥地”“韩国卢姓祖根地”“和氏璧故里”的城市,正因文化的力量发生改变。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南漳揭开了新的一页。

制度设计研究成为推动示范区创建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科学方法,是示范区创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围绕“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坚持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南漳以理论研究推动创新实践。

南漳县委、县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立了具有山区特色的“3D”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供给模式,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南漳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文化推动力;把文化建设与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相结合,增强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把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增强文化生命力;把文化建设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增强文化和谐力;把文化建设与弘扬南漳精神、打造礼仪之乡相结合,增强文化引领力”的“五结合五增强”发展思路,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南漳先后制定了《南漳县关于建设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南漳县建设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南漳县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后续规划》《南漳县公共文化示范区2016—2018年建设规划》等十多个制度性文件,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作出顶层设计。

强化顶层设计,实事求是创新体制机制。为构建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民主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管理体系法治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南漳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并尝试着。

针对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相对薄弱的现实,创新推出农村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和文化监督员的“三员”制度,在全县实现全覆盖,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痼疾顽症。

依托县域图书馆总馆体系,创新推进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资源整合,让农家书屋“动”起来,在广袤农村以低成本建立起统一的公共阅读资源体系。县、镇、村(社区)三级图书馆网络已成形,300多个公共图书馆(室)成为群众的好去处……

伴随着一个个难题的攻破、一项项举措的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南漳模式”不断被塑造。

构建三级文化体系 探索“南漳经验”

“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南漳县县长肖力说。

三年来,一批文化场馆拔地而起,城乡文化设施焕然一新。南漳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新修建的文化场馆,充分展现出这座“文化之城”的特色。“文化场馆等文化设施,是市民获得文化服务最基本的平台。”肖力说,南漳坚持政府主导,先后投入2.3亿多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领域专项资金预算从“十二五”的505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5188.47万元、2017年的4458.63万元、2018年的4853.66万元。同时,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在县、镇、村各级图书馆(室)建设、村级文体设施建设、镇村文化活动室和文体广场建设上的投入分别达到120余万元、100余万元、2000多万元。建成县一级“文化三馆”、镇一级综合文化站、村一级文化活动中心,构建起了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城区15分钟、镇村30分钟文化活动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组鲜亮的数据充分展现了南漳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累累硕果:共建成公共图书馆(室)31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312个、数字影院3家、体育运动场58个、博物馆4座(南漳县博物馆、古山寨文化博物馆、楚桑丝绸博物馆、南漳县地质博物馆);11个镇(区)分别建立健全了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脑、液晶电视、音响等文化设施和体育器材配置率达100%,全部达到三级站以上标准;299个村(社区)先后建成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高标准休闲文化广场等,广播电视“村村响”和“户户通”工程实现全覆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省级6个、市(县)级达300余个。

“目前,我们以‘开门办馆、文化惠民’为宗旨,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对群众开放。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过上健康文明的生活。”南漳县副县长柏遵国说。

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凸显南漳县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丰富性、均等性。可以说,南漳县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社区),乃至每一个广场。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南漳县的演出活动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剧院,都为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在乡村表演,我们总是被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南漳县文工团团长宋宝庆说,该团每年都会将300多场演出送到基层,今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已达到286场次。在下基层演出中,文工团与民间资源共同发力,把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

依托历史文化禀赋 擦亮“南漳品牌”

南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卞和献玉、白起攻鄢、司马荐贤等故事家喻户晓,这些文化遗产是南漳县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南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万筱青说:“我们坚持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民间文化转化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南漳不断擦亮“文化品牌”,先后挖掘了卞和献玉、丁兰刻母、水镜荐贤等历史文化故事,建立了楚国民俗文化展厅,修缮了玉印岩旧址、徐庶故里、水镜庄、春秋寨等一批历史文化建筑,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民间文化遗产廊道南漳行》《探秘南漳》《南漳古堡》《中国影像方志——南漳篇》等一批地方民俗文化专题片,让南漳本土民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同时,南漳大力发展“文化+全域旅游”“文化+乡村振兴”,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秀美的自然风景,把文化惠民活动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先后策划推出了武安镇“徒步长渠文化旅游节”、板桥镇“三月三民俗表演”、李庙镇“天池山音乐节”等一批地域性较强、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构建起“一镇一品”、协同联动的文化活动格局,形成活动品牌化、举办常态化、运作社会化、策划专业化、供给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模式,精彩纷呈,亮点突出。

东巩镇党委书记胡安海说,目前,东巩已拥有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鸳鸯之乡、中国景观村落四张“国牌”,每年都举办腊八节民俗体验和高跷花鼓特色表演活动,深受游客喜爱。

截至目前,南漳县已建成以三国故事源头为主题的水镜庄、以古山寨文化为代表的春秋寨、以古卢戎国遗址为依托的南漳九洲岛,以及生态休闲景区香水河等特色旅游目的地,并成功举办了三届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通过举办“百媒千旅看南漳”“十万中原人游南漳”和“楚文化+世遗”论坛等活动,使“心氧氧、去南漳”文化旅游品牌在省内外进一步叫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南漳县公共文化品牌的叫响,央视《朝闻天下》、《乡约》、《中国影像方志》等节目的记者慕名前来采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省先后有20余个市(县)的文化部门来南漳县考察,借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坚定文化自信 书写“南漳样本”

今天的南漳,文化活动遍地花开。

春夏秋冬,随处能感受到公共文化的阳光雨露:节日里,大型广场上锣鼓震天;闲暇时,图书馆内文墨飘香。白天,社区、乡村文化站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入夜,遍布城乡的健身广场上,百姓载歌载舞,甚是热闹。

南漳倾力实施“百姓大舞台·文化金南漳”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演出、百姓剧场、民俗活动大拜年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天天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有周末演出剧场、月月有惠民演出、年年有大型群众文艺汇演的文化惠民格局形成。

如果说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是静态的文化“加油站”,那么“流动文化”服务便是从这些“加油站”延伸出去的文化加油管道。这些“流动文化”服务,让南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立体、生动、鲜活。

20多家文化合作社,600多个群众文艺表演团队,2万多名民间文艺人才活跃在城市、乡村。南漳各类百姓大舞台活动,乡村(社区)艺术节活动以及重大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不断上演,为全县群众放映公益电影7000多场,送戏下乡600多场,流动图书下乡服务100多次,实现了文化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广袤的乡村,乡风更加文明。“村民打牌的少了,打球的多了,进饭馆的少了,进书屋的多了,邻里有矛盾的少了,互敬互助的多了。”巡检镇党委书记刘孝荣说。

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一场场活动、一张张文化名片,共同撑起了南漳公共文化“永不落幕的舞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南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中武说。对于南漳来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于以文化兴县、以创建惠民。在为期三年的创建中,南漳无论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还是服务效能的提升,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供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建设百姓需要的文化设施。

以人为本,积极打造的“南漳模式”,不断探索的“南漳经验”,大胆尝试的“南漳品牌”,凝结出坚守惠民本心的“南漳样本”。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60万南漳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变了群众的生活观念,邻里更加和谐、乡风更加淳朴、百姓追求更加多元;在城市,伴随着文化地标的拔地而起、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读书开始融入生活,看戏已经成为时尚,文化正在塑造着这座城市积极向上的品格,提升着这座城市崇文厚德的形象。人人关注公共文化、人人参与公共文化、人人享受公共文化的生动局面已经形成。“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提升了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文化审美的素质和精神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滋润了南漳的发展。”陈中武说。实际上,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推进了城市协调发展,为转型跨越发展唱响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

创建有时期,惠民无止境。建立设施更加齐全、产品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更高、机制更加健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南漳仍然奔跑在路上。让文化阳光遍撒城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依然是这座城市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庄严承诺。

原文链接:南漳县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