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拂襄州 志愿服务为乡村“聚力”

“妈妈,我为你们点赞、加油!”8月20日晚,远在广州的李华勤在微信上给妈妈留言,她欣喜地看到母亲上了伙牌片区广场舞大赛的舞台,幸福满满。李华勤的母亲告诉记者:“我一直爱跳舞,直到孩子们外出打工,才有时间参加村里的广场舞队伍。跳跳舞,烦心、困惑、孤独全没有了,感觉生活很精彩。”

文化小康建设的号角吹响后,襄阳市襄州区大地刮起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出文明新气象,为襄州“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挖掘人文之美,为乡村“塑魂”

文化小康建设,既要美农村“脸蛋”,又要富农民“脑袋”。

“谈起孟老爷子,村里没有人不敬佩、不尊敬他的,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德高望重。在我们心目中,他是真正的新乡贤。”张家集镇孟集村孟小勇提起退休老党员孟德成总是点赞不已,他为大家树立了一面先进旗帜,让乡村更加和谐文明。

孟德成退休近40年,靠着省吃俭用,帮乡邻做公益,主动参与家乡建设,做“百姓宣讲员”“文明引导员”“乡村调解员”。

外沟村结合传统皮人戏,打造鄂北皮影特色村。“皮影非遗展厅”“演艺室”等不仅成为村民文化家园,更成为乡村旅游闪光点……

看,姜沟村“百姓大舞台”,村民们纷纷上台当主角,让家门口的舞台“周周有演出,周周不同样”。“3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文化小康建设。”襄州区对文化小康建设的承诺,让乡村文化发展动力澎湃,文明乡风在百姓的心里开花结果。

营造风尚之美,为乡村“提神”

“一丧三年紧、一婚十年穷。”这句俗语曾是文化小康建设之前襄州农村的真实写照。为了在婚丧嫁娶中“挣个脸面”,很多家庭不惜债台高筑也要摆酒显阔,铺张浪费不说,互相攀比更是让很多人苦不堪言。现在,“刹人情歪风、治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成为扮靓美丽乡村的共同心声。“村里建了红白喜事宴客厅,一桌酒席不超过350元,而且水电、座椅、灶具等资源免费。”毛岗村村民尹保国说,乡风文明理事会发挥了大作用,让他既省钱,又不失“面子”。

目前,红白喜事宴客厅正在襄州区推广开来。“我们将‘软举措’与‘硬措施’共同发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襄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鲲鹏说,这样初步估计,每年可为群众节省近亿元。

如今,襄阳市襄州区已经全部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实现了全覆盖。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文明新风如春风般吹进村民的心田。

绽放志愿之美,为乡村“聚力”

乡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表,更有“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温暖。乡村志愿者。逐渐成为文化小康示范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在哪里;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襄州区让文化小康建设与创全国文明城市同频共振,启动了寻找“最美志愿者”活动。

“邻里守望”是襄州寻找“最美志愿者”活动的突破口。该区以孤寡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群体为重点对象,按照“社工+志愿者”以及“专业化+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组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结对帮扶、亲情陪护、家政服务、健康体检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91个村开展了“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组建志愿服务队100余支,参与志愿者近900人,结对孤寡老人40多位,每年开展帮扶活动500余场次。

“现在邻里间的矛盾越来越少了,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了,文明和谐的氛围越来越浓了。”刘大湾村村民刘强说,“路不拾遗,村不脏乱”变成了现实。

原标题:襄阳:文明乡风拂襄州 志愿服务为乡村“聚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