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幸福高新 ——“十二五”高新区教育发展成果纪实

“省级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先进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这些闪亮的荣誉称号,都是由高新区获得的。“十二五”以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安排部署,铸就了高新区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教育公平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教育的薄弱环节不断加强,多项教育工作创造了高新区教育历史新高。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高新区,了解高新区取得丰硕教育成果背后的故事。

教育发展硕果累累

襄阳市米芾中学潜心打造“米芾文化”,校本教材《襄阳漫士米芾》奠定了高新区在全市研究米芾文化中的领军地位。2014年,米芾中学文化创建论文获襄阳市一等奖;2015年,该校又被省教育研究院列为全省书法、绘画鉴赏教育实验基地…… 

记者在米芾中学采访时,被校园内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矗立于校内的米芾塑像高大伟岸,校园里随处可见正在练习书画、绘画技艺的学生…… 

米芾中学取得的成绩,是“十二五”期间高新区教育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下,高新区教育发展硕果累累,在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推进教育公平、关爱学生等方面都成绩斐然。 

在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高新区坚持把优化学校布局、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化发展的关键措施,差异化推进,高标准建设。近3年,义务教育中,为学生人均投入过万元。高新区优化学校布局,确保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基本满足了社区、村组、企业、机关和进城务工子女等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同时,高新区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共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42个,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整体提升。在推进标准化建设方面,高新区先后投入1.6亿元,用于部分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班班通等项目。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新区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齐”“均”“新”“全”“增”的思路,优化配置,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实现了师资力量和水平均衡发展。高新区落实教师补充机制,出台《关于建立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的意见》等文件,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活力。高新区同时开展校长竞聘、教师交流,近3年先后对10所小学开展校长竞争上岗,占比达50%,校际之间的教师专业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高新区还实施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通过五级培训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素质教育推进方面,高新区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新区通过规范办学行为、形成教育合力、打造“健康课堂”、创建特色校园等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促进教育公平、学生关爱方面,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情系民生,从促进教育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大力实施关爱工程,通过多元化的服务和帮扶,确保义务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高新区实现了留守儿童全关爱。高新区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20%以上,各学校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实行联系卡制度,健全学校教职员工对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每年在学校开展“暖春工程”活动,对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进行重点帮扶,近3年,累计帮扶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共1800多人。同时,高新区还实现了进城务工子女全接纳,全区进城务工子女占比高达28.3%。针对这一特点,高新区制定文件,划定范围,开通进城务工和企业人员子女入学就读绿色通道,保障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评优奖励、入队入团、升学考试、困难补助及课外教育活动等方面与地方城镇子女享受同等待遇。高新区还实现了困难学生全资助。高新区结合自身优势,与企业结对,先后成立了“启航”“科技”两个资助基金。近3年来,驻区企业家先后为高新区家庭困难的学生捐款捐物总价值80余万元;高新区慈善会每年资助40名学生,人均1000元,确保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全区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5%,三类残疾少儿入学率达到100%,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对于“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教育成果,高新区既感到非常光荣,又绝不自满。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深知,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作,打造全市优质教育高地任重而道远。“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将更进一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记者从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获悉,“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打造全市优质教育高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稳步实施七项工程。一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学前教育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二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均衡化建设工程。到“十三五”末,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硬件、师资力量、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实现高位均衡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三是民办教育多元化发展工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努力开辟调动多方资源发展教育的新局面。四是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高新区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式,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引导和带动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五是名师、名校长、名校创建工程。高新区将立足现有名师和名师工作室,搭建名师工作平台,有效开展教学研讨、校际教学等活动,培养、涌现出更多的名师。六是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区教育系统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教学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完善评价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教研,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新区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七是教育投入保障工程。高新区将切实保障教育投入,建立稳定的教育经费增长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保障体制。 

对于高新区教育发展的明天,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信心百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高新区相关部门和学校、老师对高新区教育工作的支持和热爱。“十三五”期间,相信在高新区这片教育热土上,高新区的教育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制度奠定发展基石

在高新区管委会,记者了解到,2013年,高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全市第一名(97.5分)的成绩通过了省教育督导评估,高新区荣获“省级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先进区”称号;2014年,高新区又以97分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评估验收,被认定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政府给予100万元奖励,市政府给予300万元奖励。2015年,高新区又成功通过省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动态监测评估。 

这些成绩的取得,可谓来之不易。那么,高新区是如何成为教育事业发展沃土的呢?通过实地调查,记者发现,在制度上大胆创新,为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高新区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记者了解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把教育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福祉、建设幸福高新的重点工作来抓,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化,促进了教育公平化。为了实行这一目标,高新区从三个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党工委、管委会重要议事日程,优先保障,加快推进。建立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部门年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基本形成了与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义务教育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是加大经费保障力度。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时,做到了教育工作优先考虑、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各项政策优先倾斜。近3年,财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约2.9亿元,其中足额兑现教师工资1.9亿元,校舍改扩建投入7520万元,教育教学及办公设备投入2813万元,资助学生109万元。 

三是加大校园安全工作力度。高新区建立“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保证安全工作做到“五到位”和安全生产工作与业务工作“四同时”。2013年开始,高新区财政出资为学校统一配备保安公司专职保安人员,确保校园安全,成效明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