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兴水利 惠“三农”

“自从荣河泵站建起后,我们种水稻再也不愁水、不缺水了。”

6月13日,种了15亩水田的荣河村村民周立伦,看着在风中摇曳长势喜人的秧苗欣喜地说。

走进位于小河镇的荣河泵站

记者看到:5台水泵正不停地从汉江提水,泵站开足马力,哗哗江水流入田间地头,解决了三夏生产用水需要。这是宜城水利建设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建国70年来,宜城水利基础设施格局不断完善,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民生水利普惠于民,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日趋向好……一幅水利改革发展、兴水惠民的精彩画卷徐徐展开。

宜城水利建设历史悠久,公元前279年后,汉江以西、蛮河以北一带即以白起渠引水灌田。1065年又开凿木渠。长渠(即白起渠)和木渠连通,形成一个较大灌区。由于年久失修,设施落后,新中国成立前,宜城蓄水设施仅有碟子堰塘14036口,蓄水能力约2094万立方米。龙骨水车是农民提水灌溉的主要工具。“当时,汉江蛮河大堤低矮,洪涝灾害频繁,农民种田基本靠天收。”原水务局工程建设科长郝铁方介绍。

修复长渠的壮观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宜城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以“防大洪、抗大旱、排大涝”为指导思想,在水利建设上下功夫做文章。 

今日的百里长渠  

1949年冬天起,发动群众修堤、挖堰、筑垱等,连续不断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952年元月至1953年5月,修复长渠,全线通水。

1955年10月,组建宜城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全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冷泉水库动工兴建。

1956年,动工兴建邬家冲水库和清水垱、丹天观、楼子冲等12处小(二)水库,掀起第一次水利建设潮。

1958年,全民动员,全党动手,大办水利,全县投入劳力高峰达8万余人,动工兴建莺河水库、沙河水库。

1977年至1980年,每年冬春投入劳力8万人左右,兴建陡沟、湾河、王岗、泉水头、黄连冲、瓮子桥等水库和40多公里一库北干渠,加固璞河和郑集堤防26公里,保护耕地17万亩,保护人口26万人;兴建近20公里宜岛排水大沟和野鸡城排涝闸,扩建长渠渠首进水闸,并开展喷灌设施建设,为农民增产丰收打下了基础。

1981年,水利工作着重点向管理上转移,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细则,加强工程管理,灌、排、防同时并举,确保已建各类水利设施持续发挥效益。

2000年,开展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初步解决解困人口8500人、3520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对汉江、莺河、黑石沟、蛮河、碑河等流域进行了部分除险加固和综合治理。

2005年以后,大力开展安全饮水工程和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施工方式从全民参与的肩挑车拉向招标投标转变,水利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2017年,实施河湖库长制,治理水环境,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年减少水土流失量43万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湖生态新格局,宜城水利建设从此进入法治化轨道。

据初步统计,建国以来,宜城先后投资45.56亿元,共兴修了130座大中小型水库、437座泵站523台机组、排水闸31座、灌溉闸6座、机电井503眼、新建配套各类建筑物11635处,干支斗农四级渠道4668条11696公里、整修加固扩容堰塘1万多口、除险加固堤防106.67公里、滴灌喷灌1.5万亩,兴建了31条186.7公里排涝(灌)大沟,除涝面积26.48万亩,提高了防汛抗旱能力,年蓄引、提水量从0.485亿立方米提高到5.8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从8.5万亩提高到47.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从1.22万亩提高到30.7万亩。

笔直的沟网 

宜城境内初步形成了汉江东部以莺河一库、二库、陡沟水库,汉江西部以小南河、湾河水库,中部以百里长渠和谭湾、沙河等大中小型水库蓄水工程和引提水工程组成的灌溉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田灌溉保证率,以汉江蛮河大堤为防洪安全屏障,及南洲、宜岛等31条排涝大沟为骨干的排涝(渍)系统,基本满足了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及排涝需求,水利服务体系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风景如画的莺河一库 

原水务局工程师何在友介绍,“1949年至今,遇较大干旱年15个、洪涝年56个,均末酿成较大灾害。1983年是1935年之后的最大洪涝年,粮食总产比1982年增21.2%。2006年,降雨量比常年平均减少35%,粮食总产比2005年增加3.24万吨,增长7.0%。”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宜城水利部门大力开展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49.5万人的饮水问题,饮水安全受益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饮水条件和生活质量,彻底改变了解放初期人畜饮水靠人工挖土井或人拉畜驮的历史。

政策的扶持、投入的加大、规范的管理等一系列“组合拳”,扎实地推进了宜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前进的步伐,为宜城水利发展带来全新的变化,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增效。

如今,在宜城大地,一条条纵横相连的排灌网,像一串串在田野里跳动的音符;一条条江河湖库,如明珠般镶嵌在田野,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光;一股股甘泉,沿着管网蜿蜒流入千家万户,谱写了水利惠民的华丽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拉长板,推进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创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新局面。”市水利局局长张红波说。

原文:【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兴水利 惠“三农”

编辑:苏琦琦 / 校对:杨振华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