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街道邀请居民给规划挑刺 让背街小巷改造不留遗憾

邀请社区居民参加背街小巷改造方案评审会,居民给规划挑了不少刺。

5月15日,听说古城管委会这一做法后,市委书记李乐成点赞:“这样很好,就应该多听听居民的意见。”

好事没完全办好

“以前很多背街小巷改造就是不尊重实际。”5月16日,在襄城区古城管委会,马王庙社区居民梁建新说,“没有居民参与的规划,就是瞎胡闹。”

梁建新说,让居民参加背街小巷改造方案评审会、给规划挑刺还是头一回。

十多年前,梁建新家门口的小巷曾经改造过一次。梁建新路过施工现场,发现新装的下水管道还没有过去的粗,“直径至少少了20厘米”。

梁建新提醒施工方:“古城里的居民越来越多,下水道变窄了,不是更容易堵吗?”结果施工方回应:“我们按规划执行,规划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梁建新哑口无言。

施工结束后,情况果然越来越差。晴天里,污水就泛上街道;一下雨,积水就向居民家中涌去。

为此,居民和社区居委会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此后这条小巷经过多次改造,但情况时好时坏,问题没有得到根治。

去年3月,古城管委会开展首批背街小巷整治,对辖区内的13条背街小巷进行了改造。工程完工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杨家花园社区内有一个变压器,规划时并未考虑进去。施工结束后,以前杂乱的电线被捆扎好,路面维修一新,变压器就显得特别突兀。“居民来提意见,问我们规划的时候为什么没把变压器考虑进去。”杨家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马玉贞说,社区居委会联系了施工方,施工方只好给变压器修建了个花坛,补救了一下。

没想到花坛修好后,更多的居民反映:花坛占了晾晒区的位置,被子都不好晒了;本来变压器挺高的,花坛一修,孩子们站在花坛上都能摸到变压器,不是更危险吗?

居民提了很多好建议

今年3月,古城管委会第二批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启动,辖区内的7条街道被纳入改造范围。

“我们吸取过去的教训,特地邀请居民来评审规划。”古城管委会城管办主任刘义说,没有想到,居民提了很多好建议。

5月14日,古城管委会邀请规划单位人员、相关专家、管委会城建专班成员、改造涉及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民齐聚一堂,对规划进行评审。

70多岁的王昌智是马王庙社区的居民,几乎每天都要经过米厂和水厂之间的夹巷。“我提出能不能根据马王庙社区的历史文化特色,给这个巷子取个名字。”王昌智说,另外他发现规划对道路、建筑外立面都有详细描述,但夹巷中一道围墙却未被考虑进去。

原来,这道围墙年久失修,外倾严重。晴天时,围墙还有不少地方鼓包,十分危险。“如果能趁着这次改造排除安全隐患,不是更好吗?”王昌智的建议被规划设计人员采纳。

古城内人员密集,房屋老旧,居民晾晒一直是个大难题。“这次规划没有设计专门的晾晒区。”有居民建议通过整治,腾出相对开阔的地方,既能满足晾晒需求,又能为居民提供活动场地,被采纳。“规划设计了机动车停车场。”梁建新说,但是周围邻居出行大多使用的是电动车、摩托车。他希望规划中除了考虑机动车停放外,还要考虑非机动车停放。他的建议也得到了回应。

现在的许指挥巷是由过去的许指挥巷和小营盘组成的,道路名称应该恢复;立式指示牌占据道路,可将指示牌钉在建筑外墙上;垃圾投放点离居民区太远;道路是铺沥青还是铺青石板……在当天的会议上,居民围绕自己关心的问题和规划设计人员进行了有效沟通。

新规划还要请居民挑刺

5月16日,刘义邀请文史专家到古城管委会辖区考察。“我刚到古城管委会工作,对居民提出的很多文史问题还不懂。”刘义说,她针对居民提出的文史问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研究、给出指导意见。“社区的事,大家都得参与。”梁建新说,他觉得让居民参加背街小巷改造方案评审会这样的沟通交流十分顺畅、高效。提前听取大家的意见,可以避免以后施工时反复修改方案。“他都没来过我们这条巷子,怎么知道墙歪了?怎么晓得哪儿有坑?”王昌智觉得,规划人员不能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要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规划内容。

据刘义介绍,5月14日的会议结束后,规划设计人员就带着居民提出的问题回去修改背街小巷整治规划了。“预计5月底,新版本的规划将会完成,到时候还要邀请居民来挑刺。”刘义说。

编辑:王晓 / 审核:曾庆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