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创客】易泽林:我在楚都修文物

这是一把战国中期的青铜剑,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部分剑身和剑首缺失,修复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残缺的剑身,已经用巴氏合金复原,如何将它和原剑牢固精准地连接在一起,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剑身的横切面只有不足一公分,易泽林要在上面钻出小孔,插入木楔。

复原的补配件也要钻出小孔,插入木楔,这两个小孔的定位直接决定了连接的精准。

“这个要有基本功,它一定要对得直,一条线,剑本身就不是太厚,稍微错一点,那出来就报废了。”易泽林说。

青铜器的修复,至今仍是一门鲜为人知的传统技艺,没有固定的修复方法,只能靠自己摸索。

今年62岁的易泽林,在文物修复岗位上已经干了三十多年,如今,依然没有停止对这项工作的摸索和传承。

宜城市郑集镇的村民犁地时在楚皇城遗址,发现了一个不明物件。

遗址内已禁止开挖建房,地下遗物十分丰富,为了防止文物损坏和流失,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易泽林和徒弟陈世虎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随手捡起一块残片,易泽林很快就能判断出,这是哪个朝代的器物,惊讶之余不免佩服,文物修复至今仍保留传统的师徒制,但易泽林当年并没有师傅带。

1988年,为了迎接国际楚文化历史研讨会在宜城召开,正在剧团做舞美及道具制作的易泽林接到任务,让他试着简单修复宜城市博物馆内的文物,当时宜城市没有专业文物修复人员,也没有专业书籍,他硬着头皮完成了100多件文物的修复,三年后,易泽林考入湖北省艺术学校文博中专班,通过系统学习,原本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爱上了这门神奇的技艺。

这把青铜剑的修复已接近尾声,作色作旧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纯熟的技巧,更要具有对色彩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文物修复师对文物修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每次修复都要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文物修复的全过程及前后状况,修复一件文物,通常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比方说修襄阳的青铜马,就花了将近8个月的时间。”易泽林说。

青铜马高1米62,长1米61,是目前国内出土东汉时期最大的一匹青铜马,2008年在襄阳的一处建筑工地被发现时,残缺非常严重,几乎只剩下一半。

“正好它的尾巴卡在砖缝里面,所以它的长度我们知道了,因为马中马头部分是完整的,高度长度,所以我们当时发掘时,把第一手资料掌握了。”易泽林说。

仅有这些资料,显然不够,马的整体造型、形态是什么样的,易泽林心里没底儿。

这匹马到底长什么样?曾出土过汉代马的五个省,被易泽林跑了个遍,他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后面残缺的部分,用塑胶泥塑了六七道。

“在襄阳请了很多专家,有画马的、喂马的、养马的,还有研究马的,有的地方应该翘高一点。”易泽林说。

整个修复过程,历时整整八个月,成型后的青铜马重约2吨,如何让它坚固长久地保存下来,又需要下番功夫。

“因为屁股那边重些,前面搬时,中间一塌就要断裂,铜又不能焊,焊了对它的干预过多,搬动的时候它不会断裂。”易泽林说。

这匹青铜马如今陈列在襄阳市博物馆,面对这件精美的青铜器,我们已经很难分辩究竟哪部分是出土的历史文物,哪部分是可以乱真的手工修复,也很难想象它们曾历遍断裂残损,和惊心动魄的修复,文物是过去式,但修复文物却是正在进行时。

这个圆形容器如何修复,徒弟陈世虎一直无从下手,如果找不到依据,宁愿保持原样,也不能擅自发挥,他和师傅易泽林正在查找相关资料。

为了不让传统修复技艺失传,退休后,易泽林还坚持带了4个徒弟,文物修复技艺必须经过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首先跟着师傅看3年,基本功练好了,才有资格摆弄文物“本体”,想独立完成工作,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职业修行,据估计,中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全国也不过2000人。

这是凹陷金属文物整形器,大多数文物出土时,变形严重,青铜器一不能敲二不能捶,为了不让文物受到二次伤害,易泽林发明了一个“独特兵器”。

象这样的工具在易泽林工作室里还有二十多件,灵感大都来源于汽车修理厂、牙科诊所、首饰加工店。

与我们想象中的气氛肃穆,战战兢兢面对文物不同,修复国之魂宝的现场,大多就是这样轻描淡写,显得很日常化。工作中,易泽林大部分时间是站着的,修复文物需要超强的耐心和毅力,坚持不下去时,易泽林习惯点上一支烟,他笑称,自己三十多年的烟瘾,看来很难戒掉了。

“又劳心又劳神,皮过几天脱一层,过几天脱一层,接触的尽是有害气体呀,有害粉尘呀。”易泽林说。

“最欣赏他的一种敬业精神,现在比较时髦的话就是工匠精神,能够不怕脏不怕累,这点我是挺赞赏的,也应该有这样的人员来从事文保工作。”专家说。

退休后,易泽林仍带领团队为襄阳市、宜城市修复文物538件,为省内外保护修复文物2000余件,中国文物学会公布的首批全国40名文物修复专家,易泽林位列其中,这是国家对他修复技艺的褒奖,更是对他三十年来默默坚守文物修复岗位的肯定。

又有一批文物经过修复,即将移到博物馆陈列柜了,这两年,随着国家建设和旅游的发展,修复任务越来越多,但文物修复人员却青黄不接,易泽林选择了退而不休。

“一堆破铜烂铁在我手里,一件一件起来了,站立在博物馆的陈列柜里面,也是我对社会,对老祖先做了点贡献。”易泽林说。

易泽林说,等到有一天自己干不动了,年轻人也慢慢带出来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走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也许其中一件就是爷爷当年修复的,他要告诉孙儿,每一件文物的背后不仅留住了一段珍贵的历史,更饱含了许多文物修复师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是留住历史的人。

编辑:姚喻 / 校对:王晓

责编:姚城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