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粉笔头到智慧课堂 襄阳的教育发生了巨变

一支粉笔,一笔一划把老师的知识铺展在学生眼前,是很多人对教育最深的记忆。老教师们,也正是大半生都在用粉笔板书,而年轻一代的老师,更看好用一块平板取而代之,去对接学生们更丰富的求知欲。教育的每一步发展,也正在其中悄然印证。

襄阳五中高一(11)班内,政治老师唐家友正在给学生们上市场经济课。所有授课内容实行网络教学,也就是老师在电子白板上的板书,可以同步传输到全班每一个学生手里的平板电脑上,并可同步储存,甚至全校的老师都可以在校内任何地方,用手机或电脑,同步看到老师的上课实况。

襄阳五中智慧创新课堂实验班班主任唐家友说,学生来不及记的东西,可以留在学生的iPad里面,学生利用自习的时间,私下再消化,再整理。

今秋开学后,襄阳五中开设了首个智慧创新课堂,有别于其它班级,这个班里的60个学生每人手持一部平板电脑。因为担当着全市数字教学先行先试的重任,这个班也被师生们称为“智慧班”。半个学期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让师生们在学期期中考试中看到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不过,从事了37年高中物理教学的冯强老师,因为大半生都用粉笔板书,对如今的平板电脑教学,既吃不消又惊叹。

“八几年的时候,国外说一个人在电视上讲,学生在电视上听,当时还认为好多老师会失业,现在的这种教学模式原来从来没有想过。”

今年57岁的冯强在1977年的时候才高中毕业,正赶上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冯强记得,当年高考考五门,分别是语数外、理化或史地,另外单独考政治。1977年12月10号,冯强和全国570多万不同年龄的人一起走进了考场,参加了共和国迄今为止唯一 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

冯强说,第一年竞争很大,当时说第一届应届生的本科录取线只有160分,他给自己估分在200分左右。最后考上了武汉师范学院,就是现在的湖北大学。如果没有这场划时代意义的高考改革,他的人生轨迹可能就是下乡务工两年后,被招工回城,当一名普通工人,而不是教书育人。改革开放拯救了教育,拯救了科技。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1978年教育走上正轨,学生有书了。冯强说。

回忆当时从教的经历,冯强说,襄州二中当时的教学楼是两层楼房,其他的宿舍、食堂全是平房,五中当时的东大楼、西大楼是五几年盖的两层楼房,学生住的不是上下铺,是大通铺。

教学条件简陋,还可以克服,可教学质量不高,却让冯强那一代的老师们很是沮丧。冯强说,80年代,在“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号召下,当时盖了很多学校,但是每年的高考不乐观。一直到90年代初,襄阳全市高中本科上线率包括复读生在内,只有400多人。

而在襄阳教育此后的发展中,襄阳逐步赶超了孝感、荆州、黄冈,到2000年后,襄阳的教育质量已经仅次于武汉,位居湖北省第二位。 

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布局的高中学校,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好学校,也要把老房子变成新房子,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襄阳五中搬出襄城,在邓城大道建设新校区。

2008年8月,新五中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步启用的还有大批新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开始摆脱粉笔。

从黑板到多媒体投影仪,再到电子白板加投影机,再到互动式触摸一体机,老师们的“三尺讲台”几经变迁,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新课程的改革,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创新性挑战。

从2011年起,襄阳以平均一年一个全省第一的速度,创造了“七年八状元”的教育佳绩。特别是近三年,襄阳高中教育继续领跑全省,2017年高考,全市本科上线率超过60%,这意味着每100名襄阳考生中,就有60多人考上本科。而去年,襄阳上重点线的学生人数达到8500多人。到了今年高考,襄阳全市考生过重点线人数就达到了9622人,首次突破9000人大关。全市有56名考生过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600多名考生获得“双一流”高校自主招生“入场券”。全市数、理、化、生共37人获国家一等奖,开创我市全国学科竞赛新纪录。学生们的成材之路,已不仅仅再局限于高考这一条独木桥上。

襄阳五中智慧创新课堂实验班班主任唐家友说,教育发展就是靠方方面面的改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设施、教育环境的落实、设备的更新等各个环节做细了、做实了,包括顶级人才的培养,奥赛的突破,全市一本线大面积丰收,在全省的位置,那就是顺其自然的事。

高中教育成绩的全线提升,不仅让唐家友们这一代老师们很是自豪, 也带动了本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新高考政策的落地,教育再次开始思考如何更高质量、更有特色。

为应对新的挑战,从去年开始,政府投巨资,将襄阳五中、襄州四中,诸葛亮中学、南漳县实验小学等六所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改造,打造成省级数字校园示范校。今秋开学后,这些学校内的所有教学设施,全部提档升级更新,实现了数字化教学。

唐家友说,显示屏就像一个大的电脑屏幕,还是触摸式的,上课用这个很快很方便。班级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班级的表现,上课情况怎么样?学生自习进度怎么样?都可以通过数字校园来实现。

在唐家友看来,学校现在进行的数学化校园建设,又是一次教学腾飞的开始。而紧跟这个步伐的,还有全市其它15所市级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一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比如襄阳五中智慧班平板电脑的教学运用等等。

如今,57岁的冯强已经退居教学二线,在物理实验室里,为师生们准备实验器材,辅导学生们做物理实验。而以唐家友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们,正在不断尝试和创新各种教学手段,他们也从教育发展的步伐中看出,惟有创新,才能破茧而出;教育,正逢上好时代,好未来。

全媒体记者:方兵 / 通讯员:散国伟

编辑:苏琦琦 / 校对:代丽思

责编:姚城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