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名匠——贾军海:从中专生到大工匠

80年代的纺织机器,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如同古董一般,即使还能用,也是老牛拉破车,要被如今的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远远甩在身后。可在本市一家企业,有名技师硬是把老机器与新技术结合,改造升级后,老机器焕发活力,重新成为生产线上的主力军。然而,这话说起来容易,实现它,却用上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头。

贾军海是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的一名特级电气技师,厂里34台老设备,几乎都被贾军海改造升级,从全人工操作,拥有了自动化的电控系统。

贾军海所在的前纺车间被称作龙头车间,只有经过这一步,产品的其他工序才能顺次开展。由于设备老旧,纺纱经常出现断头情况,一个工人只能照看两台设备,工作效率很低。贾军海就琢磨着,能不能用新技术将老设备自动化起来。

让老机器实现自动化,并不是简单地安装一套自动化系统,而是要让这套系统成为量身定做的、能专门为这套老机器服务。这意味着贾军海要自己编程,让老机器能够听指挥工作。为此,贾军海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自学,机器的每一个动作,是怎么实现的,他都要一一了解。

在其他工友看来,八十年代的机器早就应该淘汰,费这些功夫改造,比生产新机器还难,何必呢?可在贾军海眼里,航天飞机都能升空,改造机器不能难倒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贾军海自行设计的清花机一体化电控系统,获得成功,这项为公司量身定做的方案,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经过升级改造的老旧设备,断头率下降了百分之六十多,现在,一名纺织工就可以看六台设备,用工成本大大降低,老设备终于焕发出新活力。

贾军海其实只有中专文化,但凭着自学和钻研,不仅编程、搞发明,他学会了、拿下了,就连外语,他也能学出个名堂。2002年,贾军海又与公司引进的英国设备较上了劲。

贾军海说,这套全进口的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只能花高价请外国专家来维修。光是与机器相关的外文资料,放在一起就有一米高,贾军海就这么一头扎进去,开始学英语。查资料、找翻译、问同行,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他就像着魔一般,每天加班到凌晨。

有不惜走火入魔的钻研劲儿,才能有突破自我极限的可能。最终,贾军海和他的团队将外文资料全部翻译,并充分掌握。并且还对这套设备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点就连外国厂商也惊叹不已。

如今,贾军海已经手握多项国家级发明专利,于2017年被评为“全国纺织大工匠”。在贾军海看来,360行,行行出状元,能不能当上这个状元,就得像他一样,爱自己的职业,并且用全身心去挑战每次的不可能,用一次次挑战实现进步和突破。

全媒体记者:汪优游

编辑:姚喻 / 校对:陈丹

责编:姚城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