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你家的中秋节变了吗?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八月十五这天,面对空中一轮明月,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是一年中秋节,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节目里,一起看看这四十年来,我们襄阳人是怎样过中秋的。



      中秋节前两天,家住襄城的杨明珍老人像往年一样,早早在市场购买了板粟,小公鸡和传统月饼,准备中秋节当天食用。今年83岁的杨奶奶是本市一所中学的退休教师,她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月饼很少,但月色很亮,亲情很浓,那其乐融融的情景至今难忘。


杨奶奶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生活用品仍然凭票供应,其中就有月饼。中秋节前几天,街道工作人员就会把月饼票发给辖区的居民,即使像她这样有单位的人,也要发票。

杨奶奶的儿子和儿媳都在供销部门工作,儿子巩先生说,当时供销社就有一家食品加工的集体企业,到了中秋节前二十天,加工厂就开始生产月饼,那时的月饼个头小,内容也少。


巩铁牛:“加工的有便宜点的、有贵的,便宜点的没有冰糖,黑芝麻这些没得,就是萝卜上的色,青红丝,里面再放点白糖,贵一点的就是芝麻,花生,冰糖,核桃这一类的。”


巩先生说,到了中秋节前天一天晚上和当天早上,前来买月饼的人们排成一条长队,各大门市部门庭若市。

“中秋节的早上或者头天晚上,许多襄阳市民就开始在副食商店排队买月饼。月饼便宜点的九分钱,贵点的一毛二一个,一个票四个,有的人家票不够,就回家一分,一个月饼切两半,就这样分到吃。”

      在购买月饼的同时,有的人家早早的把板粟和小公鸡买回家,有的人家养的有鸡,在中秋节早上把小公鸡给杀了,做一道襄阳人最爱吃的一道菜“板粟烧小公鸡”。

民俗专家说,尽管那个年代物资馈乏,但到了中秋,却是农业收获的时候,不仅粮食收获了,像征人丁兴旺的石榴,吉祥如意的柿子等水果也到了成熟的季节,到了中秋,这些水果都要拿出来品偿。

民俗专家介绍,改革开放初期的中秋节,也是亲情回归的节日,因为这时工厂多了,很多年轻人就地参加工作,也能挣钱了,到了中秋,儿女们都会买些小礼品,早早回到家里,和父母团圆。

杨明珍: “那时候不比汽车,只比自行车,你门口的自行车多,你的娃子,我们那时候还没计划生育,哪家的自行车多,哪家的孩子就多些,过年过节他就回来。”

杨奶奶说,四十年过去了, 但当初爱吃的板粟烧小公鸡和传统月饼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有所变化的是,“板粟烧鸡”做法早已交给儿女,她像当年的孩子一样,等着佳肴上桌了。

记者:汪洋

编辑:卫润楠 / 校对:彭梦迪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