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治河,山区幸福村

尧治河,山区幸福村

       ——写在尧治河创业30周年

⊙马宗佑  杨选成  许年鹏 

在鄂西北大山深处,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幸福村庄,这就是拥有“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大众喜欢的中国十大幸福村庄”“中国十佳小康村”等多项桂冠的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

1

 尧治河村地处湖北省襄阳、十堰、神农架三市(区)交界之地,土地总面积33.4平方千米。全村163户、700人,散居在平均海拔近1400米的崇山峻岭中。

 传说,尧治河因尧帝在此治水而得名。古属房陵县(今湖北房县),明弘治十一年(1498)至清末属保康县修文里,民国时期属保康县马桥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自然村“尧治河”命名,先后属马桥区青天乡、洞河乡。农业合作化时,成立群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后改建为尧治河大队,属马桥区洞河公社。1984年4月,改称尧治河村,属马桥镇洞河乡(管理区)。2002年11月,撤销管理区建制,属马桥镇管辖。

 境内群峰竞举,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气候寒冷,素有“襄阳的西藏”之称。当地对自然条件有多种说法,如“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挂起来的路,竖起来的田”“四月雪,八月霜,六月早晚寒气凉”“庄稼种早了不出,种晚了不熟”。从前,村民以传统农业维系生存,农作物适宜品种有限,“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走的羊肠道,住的茅草屋”是当时群众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尧治河村自然资源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境内蕴藏丰富的磷、铁、硅、硫铁、白云石等矿产资源,磷矿探明储量4500万吨。水资源较充沛,众多溪流和山泉汇成尧治河、洞河2条河流,水位落差大,有利于水电开发和发展旅游。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尧治河人凭着“群众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干部能奉献”的精神,垦荒改田、养牛喂猪、辛勤劳作,生活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村容村貌变化不大。20世纪70年代,村内探明有高品位磷矿资源,但受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到70年代末,年人均口粮只有140千克,年纯收入不足100元,仍然有部分村民住在茅草房或岩洞里。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8年以来,村党委(支部)团结带领全村村民,致力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尧帝治水的意志,依靠自身力量,排除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以生命为代价,以富民为己任,修路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从一个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分积累、没有一栋楼房的“极贫村”,一跃成为保康县“首富村”、襄阳市“明星村”、湖北省“500强村”和“全国文明村镇”。

2

尧治河村从修路开矿起步,稳步发展磷化工、水电、酿酒、旅游四大产业,书写了一部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壮丽史诗。

 1988年8月,村民孙开林毅然辞去民办教师的工作,回村领办磷矿企业,村民黄政国、许列奎、许年福、黄政胜、吴德华、徐庆华参与其中,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次月,尧治河村磷矿指挥部在一间空闲的牛栏里挂牌成立。为打通出山公路,孙开林拿出准备盖房的4000元积蓄,合作伙伴用住房作抵押从信用社贷款3000元,凑到一起购回爆破器材等物资,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凿通6千米矿山公路,借助房县公路运出了第一车磷矿石。此后,利用办矿获得的积累,持续带领群众一段接一段劈山修路,累计投工33.6万人次,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打通公路隧道13个,修建大小桥梁11座、涵拱16个,在悬崖峭壁间修筑村级公路136千米,其间先后有3人为之献出生命,5人因伤致残。

 坚持“修路开矿,开矿发展”的思路,以滚雪球的办法稳步壮大企业力量,磷矿石产量和销售收入逐年攀升。到1995年,全村磷矿开采点达15个,人均矿业经济收入突破8300元,集体经济积累达1200万元,进入全县先进行列。

 2002年以来,尧治河村尝试企业“走出去”发展。以尧治河矿产开发有限公司为市场主体,累计投资9.9亿元,采取购买、控股、参股等方式,取得保康县6处矿山探矿权和采矿权,收购县外3家磷化工企业,磷矿储量资源达1.4亿吨,年开采加工能力提高到200万吨,矿业经济收入突破4亿元。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村两委确立了开发黄磷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方向,奏响进军磷化工产业的号角。建立院士工作站,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有关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知名专家、教授率科研团队入驻尧治河,研究矿业循环经济,开展技术合作。与长沙矿冶研究院合资建厂研发CDK窑法磷酸产品,共同攻克208个技术难关。完成黄磷电炉改造和赤磷扩产项目,开工建设尧治河工业园区,新上五钠等9个磷化工项目,实现磷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次磷酸、次磷酸钠等产品远销美国、瑞典、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水电工业是尧治河村的又一支柱产业。1995年,成立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募股投资方式成功创办了尧治河二级水电站。次年,为调节电站水源丰欠矛盾,组织村民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义务出工,将建筑材料从距离坝基2千米外的地方肩扛进深涧峡谷,沿途全凭攀岩扶梯而上。可是,当大坝浇筑到一半高度时被山洪冲毁。洪水退去,干部群众咬紧牙关继续干,到1996年年底一座可蓄水28万立方米的调节性水库宣告建成。至2001年12月,一、二、三、四级和茅草岭水电站相继建成发电。2005年,村委会出资成功收购县属5家电站,全村发电装机容量为2.27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利税1000万元。

      尧治河村境内有4条大峡谷、26条小峡谷,天然景观67处,古木参天,云遮雾绕,奇峰、异石、洞穴、瀑布较多,同时又有“尧帝治水”等人文历史传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04年,村党委提出“旅游活村、生态兴村”的发展目标,聘请知名大学和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所编制了《尧治河旅游总体规划》及野人洞、野人谷、尧帝神峡、老龙宫等旅游景区建设规划,推出“千古帝乡源尧祖,智慧襄阳看尧乡”旅游品牌,着力打造鄂西北生态避暑游汇集中心、湖北人文风情游展示中心和华夏民族寻根问祖中心。累计投资4.5亿多元,买断房县野人洞、野人谷景区经营权,完成“双野”景区规划建设,启动尧帝神峡、老龙宫、梨花山、滴水岩等景区建设,一批景区景点建设项目竣工。尧治河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17年尧治河村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多元。做大做强酿酒业是尧治河村经济转型的重大举措。楚翁泉酒业公司前身是保康县酒厂,2006年4月,尧治河村收购并注入资金进行设备改造,成功开发尧治河品牌系列酒,形成年生产基酒2000吨、存贮5000吨的生产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2014年,公司实施整体搬迁,投资2.8亿元建成鄂西北最大的优质基酒生产基地,投产后可生产优质酱香型白酒5000吨、五粮酒2000吨、包装酒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2亿元。

 磷化工、水电、酿酒、旅游四大产业初步形成后,村党委进一步理顺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注册成立湖北尧治河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村内的优质资产和矿山企业划归其门下,以运作上市。其他企业划归集团公司,实行股份制管理,集体无偿为村民配股500万股,2000多名企业员工和全体村民以不同形式成为企业股东,共享发展红利。到2017年,集团公司(村委会)拥有企业22家,总资产32亿元,年经营收入42亿元。集团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纳税大户”“十佳企业”。

3

尧治河村以建设“中国山区幸福村”为目标,致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精神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村里用于公益设施、福利事业建设投资达5.6亿元。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万元,农民全部住进别墅式楼房,90%以上农户拥有家庭轿车。村内环境优雅舒适,人们物质生活改善,精神生活充实,满意感、快乐感和荣誉感得到充分体现,村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水平。

 尧治河村致力于保护好自然生态。办矿初期,由于露天开采,一度出现破坏植被的现象。村委会及时出台严格的生态保护治理措施,限制生活消耗木柴,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行封山育林,推行矿山绿化制度,建设花园式矿山。尧治河村将矿山治理与公路建设、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设计,技改封闭一批矿硐,利用矿渣砌垱修堤、筑坝填方、打砂铺路,矿山企业均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形成一个“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山区新农村建设格局。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绿色生态村”“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地质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绿色矿山”“国家生态公园”。

 1990年6月,村两委投资130万元,从房县桥上乡架设输电线路131千米,群众从此彻底告别了松明子、煤油灯照明的历史。后分两期实施电网改造,供电设施及用电管理进一步规范化。2001年以来,在打通村级公路主干道的同时,村里按照国家三级公路标准对村内公路进行硬化绿化,实现户户通水泥公路,路路达到绿化美化。1996年以来,高标准建设“当家田”120多亩。把解决群众饮水作为重点,投资1400多万元补贴农户自建简易饮水工程130余处,兴建8处集中供水工程,总蓄水能力3500多立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7.78万米,全村163户居民、20多个厂矿企业和单位全部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先后建起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转播站、移动通讯基站17座,广播电视和通信光缆入户率达100%,成为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村”。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集花园、校园、乐园为一体的现代化封闭式寄宿制小学1所,建起2个标准化卫生室,2个科技文化屋、3个文化广场和1座文体中心(体育馆、尧子书院、书画院)先后竣工。

 尧治河村有一批残障人员,从前以多种方式安置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1996年9月,村成立集福利、扶贫、服务于一体的三福公司,将这些人纳入公司当员工,安排一名干部常年带领员工植树造林、环境绿化、水土治理、修路改田、设施维护、农业种养、小区保洁等,先后有65名村民成为公司员工,除享受正常福利待遇外,年人均劳务收入在2万元以上,最高收入4万余元。1997年,建起襄樊市首家村级福利院,聘用村里公认的贤惠妇女担任服务员,8名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得到妥善照料。村党委开展“书记帮一片、委员带一院、党员帮一户、干部带职工、职工带百姓、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家门带家门”扶贫帮困活动,160多名村民实现在村内就业。从1996年起,村集体每年为农户代缴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等税费,直至2005年取消农民税费负担为止;结合企业改制,全体村民无偿享受人头配额股金,与建设发展期间的劳务投工股一起参与企业分红,年户均红利收入在5万元以上;村民无偿享受合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小额人身保险,出现任何风险都能得到及时救助;村民如需建房,集体无偿提供设计方案,每户平均享受资金补贴达25万元以上,因病因灾因智等造成经济条件落后的家庭免费入住别墅小区;全村学生免费入学、免费食宿,考取高中、大专、本科和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4000元、6000元、8000元、10000元奖励;集体出资选派多名优秀青年到大专院校进行委托培养、35名中层以上干部到湖北大学培训深造,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到村培训讲课200余场次,村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富裕起来的尧治河人,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村两委推出村民家庭“十个一”文化工程建设,经常组织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集体出资分批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出国考察观光。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家风家训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持续开展文明乡村、文明企业、文明农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养成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习惯,倡导崇尚科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幼、保护环境的文明风尚,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环境。

 短短30年,尧治河村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从愚昧到文明的巨变,创造了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奇迹。2016年7月,来自亚、非、拉等20多个国家的国际减贫官员到尧治河村考察,对尧治河村的发展赞叹不已,其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已在国际社会产生影响,发展模式被载入中共党史。一个率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屹立在鄂西北群山之巅!

(本文作者马宗佑现任保康县史志办副主任;杨选成为保康县史志办退休干部;许年鹏为保康县尧治河村退休教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