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渠(白起渠)科学利用价值体系分析

一、技术领先,科学价值先进

长渠引汉江下游最大的支流——蛮河径流纵贯灌区中部,整个灌区形似“橄榄”。白起渠在工程技术上有四大特点,是我国灌溉工程史上“长藤结瓜式”大型工程之典范。

一是以竹笼石,立碣壅水。此项技术《水经注》将其归纳为:“以竹筱石,葺土而为碣”,即以小竹笼包石,以土填补其空隙,而成为拦河坝,这样可以把分散的卵石聚为一体,也就是现在的竹笼工程。竹笼工程既能抵抗洪水冲击,又能泄水,还能适应河床的变化。这一技术与都江堰的飞沙堰拦水坝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陂渠串连,长藤结瓜。水稻为汉民族的重要粮食作物,但襄阳平原地处鄂西北,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900毫米,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时有发生,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为此,古人在白起渠创造了“陂渠串连,长藤结瓜”的灌溉模式,解决了水资源不足、不均衡的桎梏。《大元一统志》载有“长渠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陂(bēi )古指堰塘,即指有49口堰塘与渠道相通,常年蓄水,忙时灌田。同时还开挖了许多支渠,相当于现在的干、支、斗、农渠互相并联成网,互相补充水源。如果把渠首拦河坝比作“瓜根”,渠道就是“瓜藤”,而沿渠连结的陂塘就是瓜藤上结出的“瓜”。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瓜”的作用,在非灌溉季节,拦河坝使河水入渠,渠水入塘,农田需水时,随时输水灌溉。做到常流水、地表水全面利用,常年蓄水,不让水源白白流走浪费,扩大了水源。在灌溉季节,长渠供水给塘,多者三四次,少者一二次,循环蓄水,提高了库渠、塘的利用率。这样一来,整体工程实现了以丰补歉、以大补小、互通有无,平衡水量,最大发挥了工程潜力。建国后,又修建了三道河大(2)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14座,整修堰塘2500口,灌区水源更加得到保证。正是沿渠水库、堰塘的有效利用,灌溉保证率达85%以上,灌区成为中国南方长藤结瓜灌溉工程的典型。

三是采用水门,控制水量。灌区地处丘陵和平原过渡之带,田地有高有低,有远有近,为实现最大灌溉保证率,古人在渠道上还修建了水门。水门相当于斗门(现代农田水利工程上称为节制闸),据《大元一统志》记载:“长渠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即长渠有水门 46 处,主要起到分水和控制水量、水位的作用,同时为“分时轮灌”灌溉制度实行奠定了基础。

四是采取“分时轮灌”制度。武汉大学石泉先生所著《宋元木渠考》中记载中称为“立约束,均水利,井井有序”。至迟在11世纪末,长渠就有了行之有效的用水管理技术和制度保障,宋人曾巩《长渠记》记述的“与民为之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北宋时实施“分时轮灌”技术,供水时通过水门抬高水位可直接灌溉,这创新之举一直沿用至今并得到了革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结合灌区工程实际不断对这一先进的灌溉方式进行了完善。在1980年形成了首部约束供需双方的节水灌溉管理制度——《长渠灌区工程灌溉管理条例》,把支渠供水时间由天精确到小时,支渠闸门启闭高度精确到厘米。在干渠以三座节制闸,分段抬水,自上而下分时轮灌。以 9天(216 小时)为一轮:第一段节制闸以上供水 48 小时,第二段节制闸以上 56 小时,第三段节制闸以上供水 50 小时,以下供水 54 小时,再留出 8 小时机动时间用于维护和检修。分时轮灌,实现了高渠高田有水抽,低渠低田能自流,极大促进了灌溉效益的发挥。

二、多源引水,灌溉效益显著

根据古籍对古长渠形成的记述,以及在其后来的历代《襄阳府志》、《宜城县志》等地方志书中的转载。白起渠经后世不断改进和完善,用以引水灌田。尤其是汉南郡太守王宠复凿木渠过程中,向南沟通了长渠,扩充了木渠水源,使长、木两个灌区联成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唐、宋、元时期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改善了农民生计,长期发挥巨大的灌溉效益。

北魏人郦道元著《水经注》记长渠(白起渠)灌3000顷,木渠灌700顷。据《五曹算经》推算,灌3000顷等于今24万亩,木渠为5.6万亩。宋人郑獬著《襄州宜城县木渠记》说,汉南郡太守王宠复凿蛮水与之合,于是灌田6000顷,即今42万市亩,这是长、木二渠两个灌区连成一个灌溉系统后共灌的面积。《木渠记》还说:“至曹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于其地聚民万余家,据而食之,谓之柤中。故当时号柤中为天下膏腴。” 北宋时期,长渠不仅使附近人民“足食甘饮”,而且“余粟散于四方”,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水经注·沔水》中记载为“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南宋绍兴三十三年(1162年),汪澈主持修复长、木二渠后,在灌区内设38屯从事屯垦,年收谷75万斛合今4242万斤。元大德六年(1302年)李英主持修复后,二渠灌溉之利延续100多年,直到15世纪才渐次湮废。

自1953年灌区修复以来,随着不断对其进行改造和整治、完善,灌区范围逐步扩大至包括南漳县城关、武镇和宜城小河、鄢城、雷河、郑集等6个乡镇以及襄阳市清河农场、南漳县林场、宜城市农科所、原种场等4个农林牧场。灌区总国土面积97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68万亩,设计灌区面积逐步由最初10.3万亩发展到30.3万亩,灌区粮食年总产量达到2.5亿公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