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蝶变中激发活力 —襄州区凝心聚力书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纪实

襄阳鲁花食用油生产线

襄州农业机收场景

时瑞达城市轨道车生产线

万润机器人焊接中心

民生工程浩然广场一角

池阳新村一角

襄州城区一角

襄州城区部分

过去五年的回顾

五年来,襄州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明确提出“一主两翼多极”发展战略、“五大工程”发展路径、“一区三中心”发展目标,在“十二五”弯道超越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连续9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市、区),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先进单位,连续4年荣获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区称号,连续4年荣获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五年来,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四大特色园区和四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三大商圈初具雏形,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崛起。镇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镇域经济贡献率提高到35%。农业经济持续向好,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9%。

五年来,发展活力显著提升。在全省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证一码”为核心的商事制度改革,“三个一”改革全市领先。探索实施“镇园合一”管理体制,实现了镇园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机制创新完善工作、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改革成效显著。机关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及医疗、教育、文化、司法体制改革等有序推进。

五年来,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科教文卫、人口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现4.27万贫困人口脱贫。累计投入棚户区改造资金10.13亿元,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13万平米。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城乡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累计解决3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通村公路1121公里,顺利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群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执法满意度不断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积案化解成效明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技术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五年来,执政能力显著提升。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并不断向基层延伸。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作风建设各项规定,重拳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四风”问题。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积极探索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党员干部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不断强化。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深化以“忠诚、责任、干净”为主题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争做“事业有为、清廉为官”好干部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意识。干部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干部教育培训水平不断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出新局面。

未来五年的展望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全省一类县(市、区)五强,比肩全国百强,主要经济指标年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两个翻番。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步完成棚户区和城(镇、园)中村改造。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城乡居民就业充分,收入持续增长。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居民普遍享有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劳有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

——法治建设有效推进。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增强,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能力持续增强,群众“一感两度”指数明显提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现代农业异军突起富民强区

襄州区粮食生产近五年稳定在28亿斤以上,实现粮食产量“十三连增”,“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地位进一步巩固。2016年,全区夏粮种植面积160.9万亩,夏粮单产441公斤,增0.62%;总产达70788.1万公斤,增幅2.14%;秋粮面积127.8万亩,预计总产69.23万吨,增产3.25%。

同时,该区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成功跻身全省“三农”发展成绩突出县(市、区)。目前,高点起步建设的“产业园区、农村新社区、现代农业”三大板块骨架已形成,成为引领襄州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新平台。以示范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又一举措。

五年来,该区围绕小麦、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在全区整建制推进粮食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小麦建设2个百亩核心攻关区,2个万亩示范区,24.5亩推广区,小麦马铃薯水稻总创建面积30万亩以上。高产示范聚集科技、人力、资金等多种资源,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载体,全面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实行全程社会化服务,保证各项生产技术入户到田,实现粮食增产增收持续向上。

襄州区通过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启动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稳产高效农业板块;畜牧业发展迅猛,襄阳正大农牧、金旭爵士、良友金牛、万丰源黑猪等年产值过亿元的畜牧龙头企业达12家;培育了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涌现出湖北元大粮油、襄阳乐峰粮油、丰庆源粮油等大型公司企业,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成功探索了双丰收农机合作社“土地托管”模式、东风井关“企社共建”模式、穗岁丰农业合作社“土地入股模式”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惠民利民。该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洪山头防洪堤建设成防洪大堤、生态大堤、休闲大堤。依托农村河道整治项目,完成投资2亿元,对黑清河、淳河、排子河、港沟、官沟等5个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2012年以来,该区完成渠道疏浚清淤硬化整治1533.88公里,堰塘整治130口(新开挖12口),泵站机井维修245处,新打机井116眼,水毁修复60处,中小型农村河道综合整治5条,长161.39公里,投入机械13000多台(套),投入劳力280余万(人次),共完成投资4.05亿元。2013年7月全市小农水管护体制改革工作现场会在襄州召开,其管护改革经验在全市推广。2014年11月18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襄州召开,襄州“4+1”(清千里渠、配百处电、建十大工程、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推进小农水管护体制改革)工程建设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襄州区获得全省“大江杯”、市“汉江杯”竞赛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着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双沟镇被列为全省21个“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之一。大力实施镇域经济“振兴工程”,出台并落实了集镇建设管理基金、镇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税收超收奖励、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返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全面完成11个建制镇全域规划,以建材、纺织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镇级产业园初具规模。累计投入几十亿元,加强道路、绿化、亮化、供排水、农贸市场、垃圾压缩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集镇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绩。五年间,襄州区累计投资17.8亿元,27个农村新社区和21个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绿满襄州”行动,植树造林7.4万亩,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295个,张家集邵棚、黄集富庄等13个村获得全省“绿色示范乡村”称号。全区38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客车。完成危房改造4626户。铺设供水管网816公里,累计解决3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开通运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平台,三资管理实现全区镇(街)、村、(社区)及村办集体企业全覆盖。2015年建设成立区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已成功开展了400多起招投标工作,累计为村组增收节支2000万元。2012年10月,成为全市第一家全国三资管理示范县。加快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达到8767万元,增长6%,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380个。

现代农业强区富民。以打造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百万头生猪养殖、百家产业化龙头企业、百里绿色长廊“四个百”为方向,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水平;探索鄂北岗地、汉江流域粮食产区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稳定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地位;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

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运行长效机制;推进畜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突出抓好以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标准化农田和高产农田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设一批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实现“争先进位、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和着力点就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襄州区着力打造汉江流域“一区三中心”的战略任务: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为依托,进一步推进城乡产业、城乡环境、空间布局、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市场体系一体化进程,打造在汉江流域有影响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以襄阳纺织服装产业园为载体,依托际华3542、新襄棉等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集纺织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于一体,做大纺织印染、服装服饰、家纺用品、加工辅料产业规模,带动千亿级纺织服装园区,打造汉江流域纺织服装产业中心。

以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充分发挥正大熟食、襄阳鲁花等龙头企业优势,依托精深加工引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形成千亿级农产品加工洼地,打造汉江流域农产品加工中心。

以襄阳国际物流园为载体,以光彩、天润汽车城等大中型物流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物流产业聚集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围绕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和蒙华铁路襄阳站的规划和布局,积极推进铁路货场建设,形成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构筑覆盖面广、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打造覆盖汉江流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同时,加快以东风井关、时瑞达等企业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和以长源东谷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

从供给侧发力,推进转型升级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常态下,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稳增长的根本之策,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产业向集聚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中高端迈进。

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先导工程。以特色园区建设、主导产业集聚和重点企业培育为突破口,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围绕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鼓励四大园区入园企业加快信息化升级改造,引导襄阳国际物流园把握“物联网”技术的新趋势,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入园企业推进物流智能化建设。围绕打造四个千亿级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四大园区,形成“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多个龙头企业”的集群化发展产业链。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和短板领域招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在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有所突破,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推动金融保险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支持服务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服装纺织、建材冶金及新材料、农副产品大中型品牌物流企业建设,引导优势专业物流企业加快与制造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鼓励品牌物流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向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开展延伸服务。

深入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将品牌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推进,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逐步实现品牌培育由“量”到“质”的转变。鼓励引导企业积极申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着力提升襄州制造业品牌知名度,打响襄州品牌,打造品牌襄州。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小微企业科技创业孵化园与区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资源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形成科研成果产品化、产品品牌化。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借力湖北教育大省,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人才供给侧改革”步伐,实现由依靠“人口红利”向注重“人才红利”转变。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围绕产业主导来广聚英才,着重在重点产业领域内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精尖缺”的产业领军人才,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互动。

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循环化改造,促进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推进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引导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区的发展引领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按照适度超前,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的要求,加快城区地下管廊规划建设,分类实施,梯度推进管线入地;加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抗涝能力;加快沿江景观带、文物馆、图书馆等场馆建设,健全主城区路网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美丽家园。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加快推进双沟镇“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建设以及绿色示范村建设,打造50个美丽宜居村庄。持续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

全力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全力营造襄州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努力开创襄州各项事业的新局面。”这是襄州区新任区委书记杨兴铭的就职誓言。“到最困难的群众家里去,到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去,如果只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那是无法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的!”杨兴铭说,履职尽责首先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亲眼看、亲耳听,才是最科学最可靠的。

11月4日,杨兴铭前往襄州区最偏远的朱集镇、程河镇走村串户访民情,并察看正在建设的重点民生工程。

看了朱集镇旺午村、王集村、崔营村3个村的党建,分属3个不同类型,好的较好,差的很差。杨兴铭说,村级党组织建设是基础党组织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必须强力抓好,没有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堡垒,就无法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襄州区提出通过3-5年实现全省先进县市区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在朱集镇旺午村,杨兴铭走进贫困户刘金罗家,看厨房,进卧室,嘘寒问暖,当听说刘金罗是从保康搬来朱集的,还与他攀起了老乡。刘金罗妻子患癌症,他本人也大脑受伤、长期患胃病,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在王集村,患恶性淋巴肿瘤、腰椎骨折的王永章掀起衣衫,脊背上一条长长的疤痕让杨兴铭看得心里难受。在航运社区棚户区,杨兴铭先后走访了3户居民。走访完棚户区,杨兴铭直言:“心里不得过!没想到还有这么困难的家庭,居住在如此阴暗潮湿的危房里!不管经济账算不算得平,我们第一任务是算好民生账,先要把这些危房居民搬出去。我们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其它问题,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11月4日当天,杨兴铭还走访了中铁四局郑万铁路白河特大桥项目部、程河镇卧阳社区易地搬迁建设工地、服务鄂北调水工程的宁夏青龙管业公司湖北公司的工地、襄州区人民医院新址、区行政服务中心新址、老西湾涵洞打通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他要求尽快抓紧抓好。

换届新风气,鼓起干劲抓落实。在换届这一重要时期,襄州区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及时调查问题线索、澄清事实,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受这样的冤枉,心里真不是滋味。但我相信组织上不会冤枉好人!”干了14年村支部书记的郭长林说,“感谢纪委还了我清白,我会继续干好工作,服务群众。”7月29日,襄州区纪委公开为换届期间遭错告、诬告的3名干部澄清问题。

襄州区纪委联合区委组织部成立了3个换届风气巡察小组,对全区换届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督导巡察。其中,对受到诬告陷害的党员干部,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全体干部会、公示调查结果等形式进行澄清,及时消除对受诬告党员的负面舆论影响。

去年6月,村干部崔保清违规为孙女操办满月宴,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在回访教育关心和鼓励声中,他卸下思想包袱。今年,鄂西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从该村经过,需征迁农民住房、移坟,崔保清不分白天黑夜地逐户做工作,最终按时完成任务,村里群众都说崔保清最近忙得瘦了“一大圈”。

据悉,为贯彻落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襄州区纪委出台《受处分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全区共回访受处分党员干部165人(次),教育引导他们回归初心、重新出发,使得受处分党员干部思想稳定,以崭新面貌投入工作中。

请百姓下订单。“给我家送一坛煤气”“希望有一个足球”“给我女儿一个书包”……走进红星社区服务中心大厅,但见微心愿墙上贴满形形色色的百姓“微心愿”。翻开大厅里的党员认领记录本,已有200多个微心愿实现,折合慰问资金7.8万元。在襄州区,各社区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构架,通过社区干部走街串巷、党员联户、网格员巡访、党代表联系日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去年,红星社区共收集民意362条,梳理出重大事项议题7件,一一解决。

完成光荣使命,实现宏伟目标。五年来,襄州区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广泛地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建设“一区三中心”提供最根本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认真贯彻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统筹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由“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着力开展“三区三片”党建示范带建设,基层党建“池阳模式”得到省市肯定。连续3年增加投入,保障和提高村(社区)“两委”干部待遇。

不断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指数

“只有切实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的投入力度,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热情,更有效凝聚发展合力。”这成为襄州区委区政府的共识,更是行动的指南。

民政民生落到实处。该区先后出台“襄州区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襄州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对该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社区管理等民政民生工作进行具体规划、部署。到2016年底,该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农村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覆盖率将分别达100%、60%。

“三级网”让养老服务社会化。该区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家,第二批将建58家,着力构建“以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为示范、以社会兴办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逐步形成以区、镇(办事处)、村(社区)为主的三级综合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满足全社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大投入”让社区建设标准化。一组数据反映了襄州区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发展建设的成效:航运、史台、六两河、西岗、田寨、黄渠河等6个社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黄府巷、西湾、张家集已纳入建设计划;襄钢、中亚、楚鹰等3个社区正在规划中;红星、潘台、育红3个社区进行了公益创投项目申报……

城乡环境“一体”治理。襄州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设施建设,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生活和思维方式向城市转变。

建设垃圾转运站。6月16日,襄州区峪山镇垃圾压缩转运站正式投入使用,这是该区投运的第四个“镇级”垃圾中转站。2014年8月,襄州区第一座乡镇垃圾压缩转运站在伙牌镇正式“上岗”。伙牌镇伙牌社区中心街道平整干净,每隔十米便有一个移动式垃圾箱,每家每户门口摆有一个绿色垃圾桶。12月底,该区11个压缩中转站将全部投入运营,届时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

完善保障机制。该区建立区、镇为主,村级参与的投入机制。区政府负责各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及转运经费投入,各镇负责村级垃圾池建设及垃圾转运经费投入。区政府每年对各村下拨2万元至3万元垃圾清运费,由镇政府集中使用。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按照环境卫生考核程序、内容、标准等相关制度,对全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行日检月考。

就业创业卓有成效。襄州区创新活动载体、完善扶持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就业、创业服务活动。截至10月底,该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亿元,为15079人核拨培训补贴775.83万元,为260户农家乐业主核拨创业补贴260万元,为306名就业大学生核拨生活补贴176.76万元,为153家企业核拨稳定岗位补贴926万余元……

构建服务网络。2014年,襄州区高标准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对区、镇、社区及人流密集场所共75个点进行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区、镇、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全面对接、运行。已投入330万元,实施省首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项目建设(区人力资源市场、区公共就业服务大厅、区创业服务大厅、13个镇级人社服务中心及46个社区或行政村、29个人流密集场所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

提升技能水平。该区逐年加大职业培训投入,不断提升综合培训实力,共有培训教室8个、实训教室2个……该区邀请市质监局下属的特种行业鉴定中心专家对水电工、叉车培训结业学员,现场进行考核,实现培训、鉴定、发证“一站式”服务。对电商淘宝班结业学员,该区邀请创业导师团进行跟踪回访,及时帮助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2011年至今,该区累计免费为农民工开展就业创业培训14222人。

创新工作机制。该区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农民工基础数据。2011年至今,该区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388场,发布用工信息2.8万条,吸纳用工单位8423家,提供就业岗位39.7万个,接待求职登记20.7万次,帮助3万多名农民工达成就业意向。该区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来襄创业就业若干意见”等,让农民工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