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里的爱情 || 《蒹葭》:追寻希望

《中国诗词里的爱情》之二:

《蒹葭》:追寻希望

大部分人会对“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里的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的浓墨重彩、宁静致远的画面直呼过瘾,这幅精致的秋图里,美的意向是直接的,诗是高度精炼的文字艺术,如果仅仅解释它的色彩美、动态美,立体美是不完全的,诗里隐藏最微妙的还有初唐四杰王勃(作者)忧郁落寞和对生命不可及的遥想,落霞、孤鹜是黄昏、是孤独,秋水和长天一色是生命在大自然的尽头,是空灵的归一,27岁的王勃不久就在水中化仙,与天地共长了。相比起来,《诗经.蒹葭》的白描无疑更清澈,虽然色彩很淡、很素,但却生发着最执着的希望.......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同样是《诗经》里的名篇,蒹葭是一种长在水边的植物指芦荻芦苇,在口语里少见,只有在诗歌里才显得韵味,蒹葭是芦苇的“美颜”,如果“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就土气了很多,再一个也不押韵,不婉转。深秋之后,芦苇己全面开花,是芦花最美的季节,花是絮状的白,在风中摇曳,甚是仙渺儿,到了农历节气“白露”之后,昼夜之间就有了露水,伏在芦苇上,多了些落寞,萋萋凉凉生出杳杳秋愁来。这首诗白露为霜,应该描写的是介于深秋与初冬的景色,而不是初秋时节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舒畅。

我曾站在芦苇荡边上端详,当成片的芦花飘扬在夕阳晚照中,绝不是忧伤的,反而有一种悲壮、豪放,蓦然间,会有跳进去狂奔的冲动,那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但却往往戛然而止,因为所有的美景在苍茫中,个体的人总是既热烈 而又冷静的。


“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都是霜寒露重时河边芦苇茂盛的样子,从诗面解释好像区别不大,仔细琢磨才有些韵意,“苍苍”有苍茫辽阔之意;“凄凄”有凄清孤独质感,似乎河边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男子幻像其中,在遥想着心中的女子;“采采”是神采奕奕吗?是形容蒹葭旺盛的生命力没错,暗喻男子精神充沛不屈不挠的跋涉更不差,估计是作者想把自己对心爱女子追求的阳气依附在茂盛的蒹葭上,饱含了希望和梦想。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描述的是时间的跨越,露水在夜间凝结成霜,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露霜还没有完全挥发,等太阳再升高一点,就变成露水清清滴落了。这种意境就是为后来男子追寻女子的艰难做铺垫的,看呀!我不管是白天黑夜,都在守候一段重逢,我是多么执着啊!即使你东躲西藏,考验我的承受力,我还是坚守梦想要找到你。换了今天的话就是,越是得不到的越是珍惜,女子真可谓兰心蕙质、顽皮玲珑啊!

民间的写手就是高明,他们总会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融入文字中,只有自然才能永恒,只有永恒的东西才配得上歌颂,那些在时代流转中的深情只有和大自然交相辉映,才能光彩熠熠。当下坐在水泥钢筋城市中无病呻吟的作品就短命唏嘘喽!

也曾在农村方塘边读着秋色,芦苇不多,三三两两的倚在一起,孤寂的守着老村庄,还有脚下倔强的谷茬,那时我们似乎成了天地间最贴合的蒹葭,在冷风中相依而又怀抱希望,希望每年芦花流苏时,我们可以再来看看老村庄,希望谷茬地里的崎岖在来年依然可以垒起绵绵粮仓,只是后来,我们再也没去过那里,朋友也渐行渐远,只剩下那天写的一首诗独卧在清笺上……我知道,这些短暂,终究是少了各自生活的相似和深入,多了欲望、少了表达,不像《蒹葭》,在农业社会里,老百姓大部分活在一种境界里,清纯简单,是有吃有喝能陪伴的幸福。

仔细想想看,作者似乎是想通过一连串一次比一次递进的强烈,成就一种情感上的唯美,这首诗其实是鼓励男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尽办法克服,永不气馁。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男人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爱人的芳踪,但水边的路好难走,且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吧,但不论男人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接下来“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复诉说道路艰难漫长啊!你在哪里呀!美丽的女子,你一会儿在水边、一会在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又在沙洲上,难道这是爱的考验吗?

《蒹葭》的画面很素,白茫茫一片,反而更加让人痴迷,在水边发生的似水柔情重重叠叠,悠悠绵长,泛着仙气儿。《诗经》里的民谣大部分采自北方,那里的寒冷气候造就他们的口语更加干净精炼,画面更加单一,色彩寡清漂白,是南方人所描绘不及的,南方是花团锦簇、艳丽明媚的热烈,“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多彩多姿只有在临赣江而立的滕王阁才能落笔,那是江南的专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北方的纯净更能成就最古典的爱情。

蒋勋说,《蒹葭》里男人的感情太淡,似乎没有爱、也没有恨,只有追寻。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最深的感情反而是不自信的,当你爱上一个人想靠近时,平日里再多的狂傲,在那一瞬间会忽然低到尘埃,你怕结果、又渴望结果。那是一种自己都弄不清楚的忐忑和微妙起伏,正是因为希望走近,才要掩饰成轻描淡写的从容。

蓦然,会想起一些人,仓央嘉措的执着在“不舍不弃”­ ­中,我们的希望回荡着在“不悲不喜”中­,有些人不见更比相见好。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

你念,或者不念我 ­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

你爱,或者不爱我 ­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

你跟,或者不跟我 ­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

来我的怀里 ­

或者 ­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

黯然 相爱 ­

寂静 欢喜

也许《蒹葭》还是芦苇和白露的爱情故事。上苍没有给它们日月陪伴的现实,却赐予他们每年重逢的希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